“围巾村”里寻“钱”景 德清舍东村转型记
记者 吴越 通讯员 谢伟勇 责任编辑:周娜 编辑:白璐 2019-06-03 07:41:17
核心提示:
       从上世纪90年代初舍东村鼓励农民转型当个体工商户,到如今被誉为“围巾村”,村民们边摸索边前进。历经两次转型,如今“围巾村”又站在“互联网+”的风口。如今在新一代舍东村村民心里,“围巾村”又有了新“钱”景。

11_副本.png

 围巾厂展厅的真丝成份围巾

  浙江在线6月3日讯(浙江在线记者 吴越 通讯员 谢伟勇)初夏,是个丰收季。德清舍东村的桑叶里,一种不起眼的小动物在悄然生长,吐丝结茧,村民们亲切地叫它“蚕宝宝”。

  “轰隆隆,卡嚓卡嚓……”村子的另一头传来紧密的机器织布声,蚕丝处理加工后被织成一块块色彩艳丽、质地柔和的围巾。“平时路上看不到人,大家都在忙着做围巾。”舍东村党总支书记姚根法说。

 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舍东村鼓励农民转型当个体工商户,到如今被誉为“围巾村”,村民们边摸索边前进,用围巾织出乡村好“钱”景。  

  “围巾村”从何而来?

  舍东村的两次转型

  一辆辆货车将围巾从舍东村运往世界各地,织布机“轰隆隆”声不曾停息……走进舍东村,生活像是被按了快进键。

  这些场景放在20年前,村民姚建伟直叹想都不敢想。改变,源于舍东村村民们的一次次尝试。

  “临平、湖州纺织做得风风火火,我们村的致富门路在哪里?”疑惑困扰在舍东村村民心里。1994年,姚建伟与六七户村民筹钱买了村里第一台织布机,花了1万元,而他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0元。由此,他们成为舍东村第一批创业村民。

  将蚕丝织成绸缎,卖到杭州丝绸市场,这是他们创业的起步。事实上做了四年后,姚建伟发现并没有赚到钱,原因是做丝绸面料一旦遇上货物积压,成本太大,赚得钱都套在积货里了。

  转型,迫在眉睫。

  1998年,姚建伟和村民们改为纺织普通布料。三四年后,他们发现还是没赚到钱。在教训中,他们又总结出经验:村里的个体户规模小,达不到市场供货要求,买家看不上,要找入行门槛低的生产领域。

  2001年,村民们进行创业七年来的第二次产业转型,瞄准义乌围巾市场。“之前织布的机器,现在可以用来织围巾。”姚建伟说,这能让村民们减少一笔生产投入。随着围巾订单日渐增多,村民们家里原本停工的织布机,又开始“轰隆隆”转动起来,原本养蚕的房子腾空后又添置了新机器投入到生产。

  如今在舍东村,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围巾加工业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围巾村”。 





新安围巾电子商务产业园,借助电子商务推动围巾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扫一扫分享故事

德清县新安镇舍东村

舍东村地处德清县新安镇中心,东邻京杭运河,南接舍南村,西靠舍西村,北交下舍村、舍北村,村委驻地与镇政府所在地相距5公里。村地域面积5.6平方公里,拥有水田3050亩、桑地1320亩、鱼塘54亩。有34个村民小组,农户782户,农业人口3016人,其中劳动力1907名。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,截止2014年底,共有党员88名,其中女党员13名。全村现有个私企业200余家,201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7083万元,其中工业总产值121475万元,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67万元,其中经常性收入12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21045元。先后荣获省级充分就业村、市级民主法治村、市级信息化示范村、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县级平安村、县级文明村、和美家园“精品村”等荣誉称号。舍东村近几年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特别是围巾产业,从小型的个体户绸厂,到后来的织造厂,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围巾加工业,围巾产业已成为了舍东村的支柱产业。舍东村从事围巾产业的有近2000人,织机1000余台,产值近10亿.围巾给舍东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。2012年在新安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占地60余亩的新安围巾市场应运而生,2012年围巾市场建成销售,为舍东围巾拓宽了销售渠道。现如今,舍东村的围巾闻名海外,树立了良好的口碑,舍东人的辛勤劳作没有白费,物质生活日益富裕,小围巾织就了舍东人的幸福生活。

Copyright © 1999-2018 Zjol.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

从90年代初舍东村鼓励农民转型当个体工商户,到如今被誉为“围巾村”,村民们边摸索边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