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:青枣飘香小康路

2020-10-17 15:49:19 来源:浙江在线-东阳新闻网 作者:记者 王倩玫 任旦雯 孙振华 编辑:修永平

        浙江在线-东阳新闻网10月16日(浙江在线记者 王倩玫 任旦雯 孙振华)歌山镇王村光村,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。四周枣林环绕,景色秀美,民风淳朴,耕读传家,人才辈出。新闻出版业名人、《联合报》创始人王惕吾就是从王村光村走出去的翘楚。

  近年来,王村光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,奋力拼搏,共同建设美好家园,深入开展环境革命、五水共治、治危拆违、垃圾分类等活动,硕果累累,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王村光村是我市首批产业植入精品村,先后获得东阳市生态村、文化示范村、森林村庄、文明单位、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和省农房改造示范村等荣誉。

  村中旅游资源丰富,不仅有古井、古街、古戏台和众多古建筑,还有青枣基地、垂钓基地、蓝莓基地、自行车道等,如今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推进“体育+”发展模式,成功举办了三届“青枣休闲体育节”,每届节庆活动参与者达1万多人次。

  整洁的沥青路四通八达,王惕吾纪念雕塑巍峨矗立,成片的枣林郁郁葱葱,民国风的灰白建筑古朴大气……走进歌山镇王村光村,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
  多年来,王村光村围绕“特色青枣种植”与“王惕吾故居”这两张金名片,结合环境革命、治危拆违、产业植入、文化挖掘等行动,慢慢形成了集果树种植、青枣加工、农业采摘观光、运动骑行、文化教育为一体的“体育+”休闲旅游品牌,逐步走上了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、农村繁荣的致富小康路。

  种好枣树,重振祖业

  10日中午,给自家几十棵枣树修整好枝丫的王金民回到家里,在等待午饭烧好的间隙,他拿出几颗南枣当零嘴,自制的南枣味道甘美,甜而不腻,吃得他惬意地眯起了眼。今年,他家的青枣产量高达5000千克,卖了2万多元钱。

  “日食三粒枣,一生不易老。”王金民说,南枣是老祖宗留下的产业,王村光村村民世代种枣,这里产的南枣口味虽不及冬枣,但营养价值高,在清朝时更是有贡枣之称。早在20世纪60年代,王村光村就已经是我市青枣的主产区之一,上百年的枣树随处可见,到2005年更是被命名为金华市青枣生产基地。即便如此,青枣种植在王村光村曾一度受到冷落。

 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利杨回忆,当时村里除五分之二的枣树林被承包外,其余都是分“树”到户,因此种植区域分散、经营管理粗放,造成了多年“单打独斗”的局面;加上缺乏对青枣的深加工,产量低,使得“青枣生产基地”这一招牌无人知。种枣树基本没收入,大家就都想着出去挣钱,渐渐地,打理枣林的村民少了,原本生机盎然的枣林也失去了活力。

  “要重振祖业,最关键的就是做好枣子深加工的文章,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。”近年来,市里提出产业植入后,王利杨首先想到的就是青枣,当务之急便是提高亩产和增加青枣的附加值。为此,歌山镇专门请来农技专家,指导该村村民科学种植管理。

  种枣十多年的王金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经验。“枣树要长好,水分很重要,晴天防旱,雨天防涝,一点不能放松。”他感慨,专家推荐的保花保果药剂效果明显,这些年枣树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升。

  几年下来,王村光村450亩枣林迎来了大丰收,平均每亩产值可达1.5万元。今年,全村光靠种枣就有了450万元的收入。王利杨说,目前,他们在现有的青枣收购、加工蜜枣等基础上,做强青枣的深加工和产业化发展,开发精品南枣、枣酒等产品,拉长产业链。

  骑行发力,拓宽“枣”经

  枣业丰产,村民增收,智慧的王村光村民开始考虑发展乡村游,建设美丽乡村。于是,道路白改黑、池塘水域改造、景观节点打造等行动在这里接连上演,五马山、垂钓基地、蓝莓基地等休闲观光点应运而生。

  2015年,王利杨邀请省设计院专家来到王村光村进行实地勘察。专家发现该村的地形十分适合健身跑道建设,于是结合地形完成了公园景观和自行车道的规划设计。正是这一次考察,让王利杨在心中确定了村庄“体育+”的发展定位。

  在他看来,如今王村光的“体育+”休闲产业已初具规模,10公里长的自行车绿道穿过整片青枣林和诸多节点,宛如一条丝带将村中各个景观小品串联其中,形成环村休闲游玩景观带;市交通部门也大力支持,资助了100辆公共自行车,游客可免费骑车体验,并观赏周边风景。

  为扩大知名度,2017年开始,王村光村连续3年举办了青枣休闲体育节,吸引了颇多游客与运动员,每年的客流量达一万多人次。骑行爱好者们沿车道在枣林间穿行而过,沿途还可停下采摘蓝莓、悠闲垂钓,还能同孩子于亲子基地摸螺嬉水,一起乘轻舟荡漾在泛舟基地。

  以枣业为底色的休闲体育节,反作用于枣业,令王村光村的青枣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所提升。“往年只有零散的几名青枣收购商前来,自从举办体育节后,来买枣的人越来越多,枣子很快便销售一空。”今年66岁的王志根是名老党员,亲眼见证了青枣销量和价格的提升,这让他对青枣产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了。

  王志根希望,王村光村将来能引进更多自行车赛、竹筏比赛等体育赛事,进一步聚集人气并发展餐饮业,恢复传统民俗,让游客有玩、有吃、有住,更有休闲娱乐。

  记者手记:做活山水文章打造体育名片

  到访王村光前,就听说这里八山绕村,形似燕窝,村中有多口池塘,有山有水风光佳。

  山上的枣林是王村光最具特色之处,村民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。其实这也是因为村里土地贫瘠,庄稼长得不好,老祖宗不得不为之的生存之道。早年,这一资源在外人看来实在不起眼,才有了“有囡勿嫁王村光,爬起食碗枣干汤”的说法。

  好在近年来,枣业摇身一变,成了村里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优势,撑起该村经济的半边天,“一日食三枣,郎中不用找”的说法深入人心。村民们细心呵护着这一株株“摇钱树”,村里则大刀阔斧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。环境扮靓了,基础设施好了,再加上村庄位于310省道边,交通便捷,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游的基础就打好了。

  乡村风光四时各异,但夏天的王村光无疑是最吸引人的,荷塘中莲叶无穷碧,山坡上、基地里,枣子和蓝莓陆续成熟……只是,靠这些带动发展仍是短暂的,如何长久地吸引八方游客走进王村光,了解王村光?村干部将目光转向潜力巨大的“体育+”。

  看山看水看风景,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乡村游“1.0”模式让人们拾起乡愁,却渐渐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,当下人们需要的是更具体验感与参与性的旅游形式。乡村游“2.0”时代可以有多种模式,如我市一些村庄挖掘民俗民艺,借力传统节庆、非遗文化等,探索出“民间文化+”的模式。而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乡村游,是另一种很有市场前景的发展模式。

  在省设计院专家的建议下,王村光修建了环村自行车骑行绿道,举办青枣休闲体育节,推出山地骑游、趣味运动会、亲子闯关等体育活动,吸引了许多骑行爱好者和大批游客,进一步打响了王村光的青枣品牌,为村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,实现乡村振兴、休闲旅游、运动健身的共融共赢。

  除了“体育+”,王村光还以“文化+”助推乡村振兴。村中在建的王惕吾纪念馆和王惕吾故居,是村干部王利杨多年来的夙愿。作为王惕吾精神的承载地,纪念馆和故居不但能进一步发扬光大王惕吾心系家乡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,也将成为王村光的文化支撑。

编辑:修永平
相关新闻

纵横浙江

Copyright © 1999-2023 Zjol.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